|
得而復失的沉船地圖
大約20多年前,我的公司有一名職員知道我在研究台灣海事歷史,跟我說他的爺爺一輩子夢想打撈台灣周遭海域日本戰時沉船的黃金珠寶,還親自畫了一張藏寶地圖,問我要不要。過了幾天他真的拿來送給我,只見一張大約A4的紙上,在台灣周圍密密麻麻標明了幾十、上百艘沉船的船名與位置。 當時我的研究主要是中國海軍史,對於去海上打撈沉船寶物覺得是很遙遠的事情,所以收下後就暫時放在一邊沒有立即處理。誰知過了大約一個月,他的爺爺突然想起這張地圖找他孫子要,我的職員只好問我可不可以還他?當然啦,我怎能強佔屬下的東西呢?所以未多思索就還給他了。 但是,我居然沒有複印或拍照留下一份副本,後來也不方便再問,由於我當時並沒有把沉船當作研究重點,所以也沒有特別覺得遺憾,想不到20多年後我開始研究水下文化資產,才想起來居然曾與如此寶貴的資料擦身而過,如果當初有留下一份副本,今天按圖索驥,說不定會有許多驚人的發現。 其實今天科技進步、資訊發達,我現在所做研究的精細程度可能已經超越那張手繪的地圖,但我並不是在做發財夢,海圖是平面的,海底卻是三維的,加上海潮的動態影響,光憑尋寶人的海圖就算有到秒的精細座標也不保證能撈到什麼,這當中運氣佔了很大的成份,何況依今天的水下文資法也不允許隨便打撈。我也不是想佔有非分之物,那張地圖本來就不是我的東西,主人可以決定送我或是收回,我提出這個故事,是想要表達我與水下文化資產的機緣,冥冥之中竟從20多年前就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