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白奴
所謂「白奴」是指在清代西方的船隻在台灣海岸觸礁遇難,除了船上的財物被當地村民洗劫,船被焚毀滅跡,船員與旅客還被村民扒光衣服,販賣為奴隸,稱為「白奴」。 1848年10月,一艘隸屬於顛地洋行(Dent & Co.)的英國籍鴉片飛剪船(opium clipper)「水鬼號」(Kelpie)在由香港前往上海的途中在臺灣南部海域失蹤。船上有一名美國商人托馬斯·奈(Thomas Nye),他是著名的奈氏兄弟成員之一,他與吉登·奈(Gideon Nye , Jr.)、克拉門·奈(Clement Nye)、愛德華·奈(Edward Nye)等人在廣東開設「奈氏兄弟洋行」(Nye Brothers & Co.)從事茶葉與鴉片的貿易,很有勢力。所以當托馬斯·奈失蹤之後,奈氏兄弟就對美國駐北京的公使館展開壓力,要求尋找托馬斯·奈與其他船難失蹤美國人的下落。 不久之後,一艘於1850年5月18日從英國利物浦啟航前往上海,由吉爾森船長(Captain Gilson)指揮的船隻「拉蓬特號」(Larpent)9月12日下午5點在台灣東岸夜間撞上陸地而損毀,船員搭乘兩艘救生艇划向南台灣的恆春,後來因被原住民攻擊而失散。 1851年5月,英國蒸氣明輪砲艦「羚羊」號(HMS Antelope)在台灣南部的瑯橋尋獲三名英國人,原來他們就是「拉蓬特號」號失蹤的船員Berries﹑木匠Black與見習生Hill。根據他們被送往上海之後向總領事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的敘述,「拉蓬特號」30多名船員中只有他們三個人倖存,其餘許多被原住民與漢人殺害或不知下落,更特別的是這些倖存者被當成奴隸在漢人之間轉賣,最後來到當地客家庄賴姓頭人之處,恰巧遇到英國軍艦來瑯橋灣巡視,三人利誘頭人派兒子及手下用小船將他們送上軍艦,但是艦上的水兵以為那些人是海盜,在收容這三個英國人之後未付贖款就將小船粗暴的驅離。 三人的經歷被媒體披露之後震動了全世界,由於之前已經有許多西方人因船難在台灣失蹤,引起西方社會尋找的動機,於是英國立刻派遣軍艦「火蜥蜴」號(HMS Salamander)載著Black與Hill回來原地搜尋其餘失蹤的27名船員,並且補發120元獎金給協助收容三個人的賴姓家族,但是其餘船員始終未能尋獲 聽到這個消息,奈氏兄弟燃起一線希望,揚言願意自掏腰包讓英、美軍艦來臺灣尋找兄弟托馬斯·奈的下落。1854年7月,美國海軍提督培里從日本派遣「馬其頓人」號 (USS Macedonian) 與「沙布萊」號(USS Supply)兩艘軍艦來到雞籠,他們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尋找船難失蹤的美國人,很可能是美國政府受到奈氏兄弟的影響而有了這趟行程。 甚至在「水鬼號」失蹤10年之後的1858年夏天,英國蒸氣明輪風帆軍艦「剛強號」(HMS Inflexible)在環航臺灣的時候仍然被交付搜尋兩位「水鬼號」失蹤船員的任務。此行由著名的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或譯郇和)擔任通譯,帶領艦長布魯克(E.W. Brooker)與武裝的陸戰隊員在屏東登陸翻山越嶺來到東海岸,但是仍然一無所獲。史溫侯後來出任英國駐台灣的領事。 台灣沿海村民搶劫西方遇難船隻,常被解釋成這是揀拾無主漂流物的傳統習俗,但當我們看到這種擄人勒贖、販賣人口的惡行時,實在找不出理由為他們開脫,那就是貪財,而且毫無道德下限的貪財,這也難怪當時台灣在西方航海社會中的名聲甚差,就像今天的索馬利亞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