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六六空難
1983年6月6日中午,一架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向空軍固定調用搭載軍民赴台的C-119型運輸機3197號由尚義機場起飛,機上滿載金門高梁等酒品及42名乘客與5名機組員,由於超重飛機在滑行起飛到海面後一直拉不高,此時右發動機突然失效,由於飛行高度不足無法在海上正常迫降,最後機頭上翹機尾沒入水中而沉沒。

墜機地點離海岸不遠,但當天氣候陰沉海象不佳加上當地海流問題,要游上岸並不容易,但最主要問題是戰地出動救援有許多關卡,導致如此近的距離卻等待了50多分鐘才開始有救援行動。總計有33人死亡,大多是昏迷溺斃,5人失蹤、9人生還,由於飛機是拉高機首讓機尾先入水,所以生還者大多是坐在機身前段的人,包括3名駕駛艙的機組員(正駕駛101中隊長李順彰、副駕駛薛桓浩、領航員劉啟光)及6名金門民眾(黃景舜、張峰杞、陳耀明、陳賢德、陳德才、陳翁源),殉職的組員有陳國霖(領航員)、陳大維(通信員)、陳英 杰(保防官)、楊秋福(機工長)及王金海(裝載長)等。

因金門當地的民事由戰地政務委員會軍管,本空難被全面封鎖消息,但當時金門機場的通信都被對岸監聽,空難的消息出現在中共對東南亞的華語廣播,金門籍的華僑紛紛打電話到台灣求證,消息才曝光,台灣的媒體於6月10日刊登,此時已經是4天之後。此外有兩具遺體漂流到到馬山外海被中共撈獲,透過播音站向金門廣播請求取回,由於事涉敏感且無先例,金門方面遲疑半天最後派漁船接回,這是海峽兩岸分隔多年第一次接觸,也算是這次空難帶來的意外結果。

這場被稱為「金門六六空難」或「料羅灣空難」的墜機事件由於不屬民用航空範圍,事後並未進行失事原因調查,生還者則一致指向機上超載的高粱酒,而這些酒與當地最高指揮官有關。由於軍機為免費搭乘,依例不做任何賠償,最後在1990年軍方對死亡及失蹤者發放慰問金10萬元、傷者1.5萬元。此空難的飛機殘骸一直未清除,退潮時尚可看到機尾,影響料羅港的航道通行安全,直到2003年軍方才同意打撈,於12月13日清理完畢,撈出的飛機部件不少,以水下文化資產的角度是否有留下任何紀念文物,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圖說) 1983年「金門六六空難」,一架C-119運輸機疑似因超載起飛後不久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