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翔八號
「海翔八號」(MV Hai Hsiang No. 8)砂石船於2012 年 3 月 19 日凌晨0242 時自基隆出港遇定前往花蓮,當時船上裝載廢土約 4,700 噸。0426時船長發現船身傾斜,緊急向基隆港務分公司船管中心申請進港,基港公司同意並安排該輪靠泊西 24 號碼頭,但一直未見該船進港。 0520 時獲得「亞泥 3 號輪」通報證實「海翔八號」輪已在距離基隆港東北方約 6 浬處沉沒,船上共有15 人,9人為台籍船員、6人為印尼籍船員,在尋獲的 13 名船員中有 6 人死亡(大廚林信良等),另有 2 人失蹤(船長董榮根、機匠陳仁培)。

「海翔八號」屬於翔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IMO編號8125650,1982 年建造,3月1日完工,排水量2,998總噸、最大載重5,151噸,船身長95米、寬16米、吃水5米。她原來是一艘散裝貨輪,身世頗為複雜, 最初船名為Golden Falcon,1991年7月27日轉手改名為Peony Beauty,1994年12月24日又轉手改名Pasadena,1996年8月25日再轉手改名「冠鴻輪」(Guan Horng),到2009年1月7日才轉手翔榮海運, 改名「海翔八號」,後來改造成砂石船。(註1) 有些國外資料稱其為MV Ocean Glory。

近年台灣的砂石船出事機率很高,其問題在於通常會送去改造為砂石船的都是極為老舊的貨輪,本身先天不良,再加上改裝設計與施工品質的不到位,使得一遇風浪重心移位就翻船。「海翔八號」已經是在這個海域出事的第五艘砂石船,絕對事出有因。我們觀察「海翔八號」出港不過幾分鐘就傾斜15度,後來迅速變成45度,船隻隨即在5分鐘內沉沒。有可能是廢土裝填未夯實,中間有空隙,加上艙蓋板不密合讓雨水或海浪滲入造成泥漿化,致使船隻搖晃時會「自由液面」移位造成重心改變而翻船,亦不排除船板老化漏水造成。由船長還想開回基隆港,表示主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海翔八號事件」調查後還發現另一個問題。出港申報的船員有16人,實際登船的只有15人,缺 少的一人是輪機長趙澄。根據交通部規定的「船員最低安全配額表」要求,缺少輪機長是不可以開船的,而「海翔八號」的大管輪又不具輪機長資格不能代理,雖然翻船事故不一定跟輪機長有關,但缺輪機長開船本身就是直接違反規定,而且名冊與實際登船人數不符航管單位還放行,問題很嚴重。所以本案引發許多對船員當值的法律討論,這是跟其它海事案例研就不一樣的地方。


(圖說) 傾斜的砂石船「海翔八號」原欲進入基隆港搶救,但已無力抵達而在基隆嶼前沉沒。



(註1)陳彥宏,〈總編輯評論︰沉不完的船、出不完的事〉,《台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學刊雙月刊》 (台北: 台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會,2012),第3卷,第2集,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