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明輪等
戰後還有許多船隻在台灣海域沉沒但因紀錄不清所以無法單獨列章節而全部羅列於此。這些沉船並非空穴來風,許多是存在正式的官方檔案中,只不過因為華人馬馬虎虎的傳統,其他基本資料譬如船東、船史、技術諸元都付之厥如,以至於無法找到其他佐證而讓官方檔案成為孤證,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孤證不立」的原則,官方資料有無可能錯誤?當然有,我們就碰過很多,但無中生有則比較不可能,所以還是有其存在與參考價值。 上述問題最主要的關鍵還是缺乏英文船名,這個從清代、日治一直到現代的老毛病令人痛恨,用漢字或片假名拼音翻譯船名沒有規律,有很大的任意性,往往讓人如墜五里霧,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英文船名,就好像拿到一把鑰匙,龐大的國際海事資料庫應聲而開,上述問題迎刃而解。所有船隻必然有英文船名,因為船隻航行到全球各港口,靠泊保險報關都需要英文船名,而且船籍產權轉手船名也只能以英文登記。西方人不辨漢字,只能以拼音為準,譬如同樣的漢字船名,香港與台灣發音就不同,將「順利輪」誤為「勝任輪」,豈不天下大亂? 本國文獻常缺少船隻的型式與技術諸元,又不附正確的英文船名方便研究者尋找國外資料補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圖畫不出來,因不比以文字為主的傳統研究方法,要畫出歷史場景再現的插畫,細節考證是無可規避的,更不用說許多國外的資料甚至連照片與圖紙都有。我們希望最終能把這些細節都挖掘出來,讓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獨立篇章,在這之前只能暫時先羅列於此。以下是戰後至現代未單獨列章節的海事沉船,依時間軸排序如后∶。 1962年11月臺東縣政府開始以鐵殼客貨兩用輪「東光號」行駛於富岡和、成功、綠島、蘭嶼之間,當時是離島唯一的渡輪,票價單程25元。1968年「東光輪」在富岡漁港觸礁,最後解體報廢。 1964年永隆公司「海平輪」沉沒,無更多資料。 1975年韓國貨輪「日星輪」遭妮娜颱風擊沉,無更多資料。 (註1) 1983年9月27日,一艘據說是韓國籍的萬噸級遠洋貨輪「堡壘號」滿載貨物由日本津久見港出發預定前往新加坡。十月初行經小蘭嶼附近因為天氣惡劣海上濃霧視線不良而觸礁,底艙破了一個方圓3、4米左右的大洞而進水,船長汴鍾田立刻發出求救訊號並把船開到八代灣國際錨位沉放,後來本輪成為綠島潛水客的勝地。本事件奇怪的是當時台灣的報紙媒體隻字未提,而且由於未附英文船名,也無法搜尋國際海事資料,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1987年8月30日,高雄港區編號「一三四號」拖船引導巴拿馬籍六千噸雜貨輪「堪農貿易輪」出港時因大船未解纜導致拖船沉沒,機艙士陳振邦、藍嶽生逃避不及隨拖船沉入海底,救護車在旁待命。 1988年(日期不明),一艘登記巴拿馬籍的中國貨輪「寶明號」於西嶼鄉池西外海擱淺,由於該海域為接近航道之範圍,在事故發生五年之後,已由高雄港務局打撈清除完成。打撈的過程一波三折,首先是南豐海事公司於1992年6月25日獲得高雄港務局之許可後自同年7月間開始打「寶明輪」上之所載運的鋼胚。因為「寶明輪」流出污油導致附近漁民以圍船方式抗爭阻止南豐海事公司作業。高雄港務局為避免漁民繼續抗爭因而下命南豐海事公司暫緩打撈。嗣後南豐海事公司經再訴願撤銷原決定及原處分,高雄港務局仍拒絕復工,南豐公司因此蒙受人事費用、機械、船舶租用費等損失,請求國家賠償給付損失共18188000元,但上訴至高院仍未獲勝訴。 至於對「寶明輪」求償方面,港務局雖於長期訟爭後獲得勝訴判決,但因「寶明輪」的船東公司已經宣告倒閉,索債無門。 2003年「東耀」輪沉沒。至於漁船的部份由於太過龐雜,除非事件本身有特殊性,否則從略。我們的標的到2020年為止,以後的屬於新聞而非歷史範圍,就不列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