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艦
「大明」艦由美國American Shipbuilding建造,1936年下水,原為美國陸軍拖船"LT-300",船身長149呎、寬 33呎、吃水17.6 呎,滿載排水量967噸、 輕載排水量600噸,動力系統為燃油鍋爐、 往復式蒸汽主機,1,200匹馬力,最高速率12節、巡航速度8節,乘員軍官8人、士官兵45人。

根據官方紀錄,本艦於戰後由美軍以剩餘物資名義拋售予福州港做為港區拖船使用,1947年由招商局購入改名「海節」輪。來到台灣後於1955年6月6日由海軍在淡水港接收,改名「大明」, 歸類為ATA(輔助拖船),編號 「343」,首任艦長楊德恕少校,隸屬後勤艦隊。又根據紀錄「大明艦」於1954年10月30日在馬公白沙嶼觸礁沉沒。(註1)

這邊在時間順序上出現矛盾,1955年服役如何在1954年沉沒?加上在之後仍然有「大明艦」出勤的消息,這讓人迷惑,事實上「大明艦」有兩代,前述1955年6月6日接收,在淡水竹圍被海軍淡水巡防處徵用接收, 原屬亞洲實業公司的「海節號」拖輪是二代,第一代的服役與轉移過程則不詳。

本艦原無武裝,直至1959年4月才在馬公第二造船廠在艦艏加裝40mm砲一門、駕駛台兩側20mm機砲各一門,並在40mm砲座下方設彈藥庫。到1964年將編號 「343」改為「543」,至1965年1月1日除役。(註2) 但是1975年6月24日「大明艦」還與「大同艦」一同到烏坵拖救「中鼎艦」,因此是否又復役無法證實。


(圖說) 海軍「大明」號號拖船在馬公白沙嶼觸礁擱淺後除役,後來還有「二代大明」。



(註1) 《老部隊的故事,威海護疆、錨鍊薪傳》,(左營: 海軍艦隊指揮部, 2006)頁149。
(註2) 《中國戰史大辭典,兵器之部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96),頁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