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航三號輪
台灣輪船公司的「台航三號輪」1947年9月30日下午6時由台東開往新港(成功),在牡丹鄉打流溪東方300米海岸因船舵折斷破損而沉沒,當時船上載有船長以下23名(包括女2名),發現屍體男女各一名,失蹤18名(包括女1名),生存者3名(包括2名傷者)。 「台航三號輪」是由基隆輪船公司向台灣航業公司承租的機帆船,排水量237.33噸,用於行駛基隆台東之間的航線。船難發生後一直到10月4日高雄縣政府才知道此事,8日才弄清楚是台灣輪船公司的「台航三號輪」。由於船難後機器仍留在海灘,11月中省交通處要求船公司打撈及收回機器。 比較令人費解的是由台東開往成功是北上,而牡丹鄉打流溪卻是在南方,為何航行會反向?是否出航時船舵即已損壞漂流至該處?尚待更多資料佐證。 「台航三號輪」是戰後由台灣航業公司大批接收自日本的機帆船之一,台航自己用不完便將多餘的租給各公民營單位,當時戰後復員運輸需求量大,許多民間商人向台航承租來成立輪船公司, 譬如租用「台航三號輪」的台灣輪船公司就是由紀秋水在基隆成立,除了「台航三號輪」,另一艘租用的「台航九號輪」也在11月沉沒於水南洞。剩下的還有「台航四號」與「台航七號」等輪。 日本在戰爭末期由於燃料與材料缺乏,由民間船廠建造了一批機帆船充作沿海運輸之用。所謂的「機帆船」並非傳統帆船加上機器,而是小型輪船裝上一根輔助動力用的帆桅。由於缺乏鋼材大多為木製船殼, 平均排水量在100噸以下,由於燃油的缺乏,所以大部分主機為燃煤蒸汽機。當時日人在台灣共遺留了92艘,計8,822噸,整修後台航留用69艘,計5,421噸,其中較優者23艘。 曾經佔台航總運量的32%,客運量更佔到64%。(註1) 但由於機帆船性能不佳加上保養不良破舊,常常出事,甚或滅失,造成台航與承租方的爭議。這批船一直用到50年代以後才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