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澎輪、合堅艇
1980年2月13日,台灣航業公司航行高雄與澎湖之間的定期班輪「台澎輪」滿載參加澎湖戰鬥營的學生於晚間 8點在強烈東北季風中由馬公開出,經過19分鐘的航行於馬公港外四角嶼西南側延伸的礁石上擱淺,觸礁位置的座標為23°33.1'N 119°32.1'E。觸礁原因初步判斷是船長楊文彩過度疲倦掌舵困難,亦有可能因毛毛雨視線不清,也有專家認為船長過早轉向的誤判。 海軍第二軍區司令部在接到求救急電後派出通用登陸艇「合堅」 (LCU-496)企圖接駁台澎輪 上戰鬥營的學生,「合堅」順風開抵「台澎輪」右舷,當她左轉逆風接近「台澎輪」時,因馬力不足被強風將其向南吹離,艇長趕緊下後錨,當錨纜放盡後強風和急勁水流的拉扯竟把「合堅艇」給弄翻沉沒了。 當時「台澎輪」上共有451名旅客,當晚由海軍派LCM登陸艇分兩批接運走148名旅客,因天候不佳暫停,次日晨0645時再度展開接運,在10時之前運走最後一批52名旅客赴馬公。(註1) 同時在14日1200時海軍派出救難大隊長王健之上校率領救難人員15人乘「中肇艦」頂著8級強風於2310時抵達,2月18日「大漢」(ATF-553)與「大萬」(ATF-551)兩艘大型拖船先後抵達,利用當天中午的高潮於1308時合力將「台澎輪」拖出,擱淺6天的臺澎輪車舵全壞,主機艙及2、3、6、7等艙進水,被送往馬公進塢整修。 由於ATF 無法打撈沉船,所以海軍又派出「大湖」號救難艦(ARS-327,編號後改為ARS-552)於2月24日1130時自基隆趕抵現場,在4月5日將泡在風櫃尾外水中的「合堅艇」撈起送往馬公第二造船廠整修。 「台澎輪」的修理工作到3月9日完成,3月10日恢復載客,在整修的20天期間海軍派出戰車登陸艦「中明」(LST-227)支援高雄馬公間的客運。 「台澎輪」屬於台灣省政府的台灣航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由日本造船廠建造,造價1,997,630美元,排水量2,000總噸,航速最高17節,於1971年11月24日首航馬公。(註2) 「台澎輪」在1989年底退役, 改由新的「台華輪」繼續擔任高雄馬公的客運任務。 對於這一次海軍救援行動造成「合堅艇」沉沒的事件,最大問題在於LCU艇馬力太小,只有675匹,速率僅5節,頂不住強勁的東北季風與湧浪,最後被錨鍊拉扯而沉沒。問題是長官為什麼要在這種天候派LCU去救援?是對裝備性能不熟悉嗎?其次有必要在大風浪的夜晚把乘客都接駁離船嗎?「台澎輪」雖然擱淺,危機暫時還不會擴大,待在船上是否更安全?可能因為船上滿載參加救國團活動的學生,對軍方長官造成壓力,才做出這樣的判斷,甚至在「合堅艇」沉沒後還派出更小的LCM登陸艇連夜接駁,其實風險是很高的。還好「合堅艇」是在開始接駁前就沉沒,如果是裝滿了兩、三百個學生之後才沉沒,這將會是台灣社會無法接受的大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