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寧頭戰役
![]() (圖說) 1949年10月25日夜解放軍開始登陸金門,結果被一艘意外出現的軍艦以密集砲火轟擊,原定返航載運第二舟波的木船全部被擊毀在岸邊。
金門發生過不只一次海戰,從1633年荷蘭與鄭芝龍的料羅灣海戰到1662年清荷聯軍與鄭經的烏沙頭海戰,海底有大量戰沒的沉船是合理的推測,但中式帆船損毀最大的一次卻不是海戰而是陸戰,那就是通稱「古寧頭戰役」的金門戰役。
1949年秋,解放軍進入福建連續跨海攻佔了廈門島和鼓浪嶼島,下一個目標就是金門。當時金門島上的國軍雖然番號眾多,但缺員厲害,士氣也非常低落。相對之下解放軍一路勢如破竹,根本不把國軍放在眼哩,10月25日夜間解放軍三個團搭乘木船渡海登陸金門,結果三個團9,000餘人被建制消滅,成為解放軍歷史上最大的挫敗,國民黨在台灣也因此役暫時得到喘息的機會。
解放軍登陸金門失利的原因很多,其中許多與海上作戰有關,首先徵集木船航渡在運量、速度與航海能力上都有問題,而且徵集的船隻數量不夠必須讓原船駛回載運第二批,結果算錯潮汐所有船隻擱淺在金門沙灘被國軍炮火焚毀,援軍無法渡海,第一舟波部隊只能孤軍作戰,因而失敗。
國府海軍當時駐守在金門的艦艇都非常老舊,像「楚觀」艦甚至是從清朝時代就開始服役的老古董,但由於解放軍當時沒有海軍,所以就成為國府單方面的優勢。譬如共軍躲藏在海邊岩石的反斜面下國軍炮火打不著,這時就得靠「南安」 、「掃202」等砲艇從海上往岸上轟擊才能奏效。金門戰事爆發後海軍及時增援,午夜過後「太平」艦就已趕到砲轟對岸干擾共軍火力支援。在金門戰役中還有一件與海軍艦艇有關的事對勝負影響很大,那就是原應在25日離開的「中榮」艦意外留下,成為當晚火力最強的水砲臺。這件對國府海軍本來應該是大功一件的事卻因十分荒謬而無法公開的理由無法載入官方的歷史。
10月19日自基隆出航的「中榮」艦原定開往浙江定海,在海上接到命令改駛金門於21日抵達,24日傍晚接駁任務完了後奉命立即離開金門返航基隆,這些行程都在共軍間諜的掌握之中,問題出在「中榮」艦官兵在船上夾帶了大量台灣的砂糖原定開往定海出售賺外快,但臨時轉向來到金門,只好尋求在當地交易的機會。當年金門除了花生沒有甚麼物產,只好以貨易貨換花生油,誰知數量太大金門全部的磨坊開動生產也來不及在「中榮」艦預定離開的時間交貨,艦上的官兵都是股東沒有人願意蝕本,於是商議假裝出海後以風浪太大為由折返,再通知台灣而留下。共軍間諜看到「中榮」艦出海,以為她已按計畫離去,沒有發現她繞了一圈又回來了。等到午夜解放軍登陸時赫然發現這個大傢伙就在眼前,但已經來不及了,「中榮」艦成為當地最大的海上砲臺,艦上至少有8門40mm、8挺20mm機關砲應付解放軍木船隊綽綽有餘。想不到解放軍損失八九千人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腐敗的國民黨海軍做生意? 」歷史可真是開了解放軍一個大玩笑!
當天據說有300多艘在福建沿海徵集的木船登陸,而且全部被國軍的砲火摧毀在海灘,這是個驚人的數字,遠超過任何海戰。這些木船的殘骸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不可能完全自然消失,或有可能被金門的軍民當柴火燒了,如有完整的木料更可能廢物利用拿來蓋房子或修工事,這應該也可以算做水下文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