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艦

(圖說) 「伏波」號巡邏艦於1947年3月19日深夜在澎湖外海的龜嶼被招商局由廈門駛往上海的「海閩」輪自艦尾追撞沉沒,全船僅一人生還。

「伏波」號巡邏艦於1947年3月19日因支援二二八事件奉命由馬尾駛往臺灣深夜在澎湖外海的龜嶼(一說是烏坵,俗稱龜山嶼)被招商局由廈門駛往上海的「海閩」輪自艦尾追撞,「伏波」艦迅即下沉,全艦除輪機官焦德孝上尉一人獲救外,少校艦長姜瑜以下130餘人喪生,還包含18名海軍官校在艦上見習的學生。

「伏波」是二戰後第一艘接收的英國援贈軍艦,她原來是英國海軍Flower級巡邏艦HMS Petunia,由英國Henry Robb造船廠於1940年9月19日建造。本艦艦身長205呎、寬33呎、吃水14.5呎,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1,350噸。兩座燃重油鍋爐、三段膨脹式蒸汽主機,產生2,750匹馬力,最高速率16節。編制乘員100人,裝備1門4吋砲、1門40mm機關砲、6門20mm防空機關砲。

本艦於1946年1月12日在英國樸資茅斯軍港接收,命名為「伏波」,當年8月8日由艦長柳鶴圖少校率領經地中海返國於12月14日抵達南京。不料才抵華三個月的「伏波」艦卻於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澎湖外海的龜嶼與招商局的「海閩」輪發生碰撞,「伏波」艦迅即下沉,除輪機官焦德孝上尉一人獲救外,艦長姜瑜以下130餘人喪生,還包含18名海軍官校見習學生,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慘劇。一般雖認為這次海難的過失在「伏波」艦,但最後招商局仍以一艘商輪「海冀」做為賠償,海軍將賠償之輪充做運輸艦即「崑崙」號。

這次海難事件其實是國府海軍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由於首任艦長柳鶴圖是馬尾海校畢業屬於「閩系」,當時的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必欲去之而後快,結果柳回國不久便被迫去職換由電雷一期的副長姜瑜當艦長,連帶三分之二在英國受訓接艦的官兵都被撤換,一船的生手出航終於發生了這場注定會發生的慘劇。在海事法庭審理的時候上海軍區司令方瑩少將突然開砲,對媒體痛批陸軍出身的海軍代總司令桂永清外行領導內行而且搞派系鬥爭,撤換當初在英國接艦的閩籍艦長與半數官兵,讓一船沒有經驗的新手出航終於釀成事故。方瑩批完桂就打報告退伍,但還留在海軍的馬尾海校軍官就遭殃了,惱羞成怒的桂永清從此開始不分青紅皂白整肅所有閩系官兵,造成海軍白色恐怖事件,也為1949年大叛艦埋下伏筆。

「伏波」的艦名來自伏波將軍馬援,無論典故或字義都立意甚佳,之前船政水師時代就曾經使用過,結果清法戰爭馬尾之役時被擊沉,加上這一次的慘劇,「伏波」的艦名從此不再被採用。而「海閩輪」因招商局覺得不吉利,改名為「海遼輪」,不料在1949年9月底成為招商局第一艘投共的輪船。招商局賠償海軍的「崑崙」號運輸艦在1949年4月4日發生叛變事件,導致艦長沈彝懋中校與他的兩個兒子一家三口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