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SS Frank Knox
USS Frank Knox並非現在我海軍所使用的諾克斯級巡防艦而是二戰Gearing級(戰後Fram II改裝)驅逐艦DDR-742。當時該艦在越南服役,1965年7月從左營港開出,18日深夜以16節高速衝上東沙礁盤,整個船底赤祼祼撕開,坐在珊瑚礁上動彈不得,由於當地水深不及14呎,Gearing級加載重總重量達3千多噸,如此水深勢必無法浮揚脫困。 美軍出動三艘ARS(救難艦)、兩艘AD(驅逐母艦)、一艘HLD(直昇機母艦),以高雄和香港兩地為補給站進行搶救,因為艦體無法浮揚只能切除整個上層結構,船底則採用美國廠商新發明的粉狀甲醛,其特性為遇到海水能大量發泡,凝固後充滿艙內排出海水並產生浮力,才讓船體可以從礁石上脫困,不過由於兩次颱風過境緊急撤離,裝備重新拆裝煞費周章,花了4個多月時間才拖抵高雄旗津的海四廠。但這種泡沫膠凝固後會黏著艙斃,並且非常堅硬,連斧頭都砍不動,海四廠無法清除只好轉送日本橫須賀進6號大塢處理,該艦修復後在1971年售予希臘海軍,改名Themistoklis (D210),在1990年代初期退役。 以美軍的習慣,損壞到如此地步應該是直接除役拆解還比較划算,為何要花費如此巨大功夫與成本修復?原因可能就在DDR那個”R”字,她被改裝為雷達哨戒艦,具有指揮管制通信的能力,比一般火炮驅逐艦有價值。 整個處理期間正好遇上台海三次海戰,尤其「八六海戰」的東山島離此不遠,在當時並非緩解的時空背景下,救援現場仍然是有敵情顧慮的。雖然該艦最後沒有沉沒或擱置在東沙,或許沒有留下水下文資,但是如此重大的擱淺事故,在東沙島海域,加上特殊的營救方式,前後時間與台灣的關係,仍然值得在台灣海事歷史上為她留下一頁篇章。 1977年「朝陽艦」擱淺屏東楓港,海軍本來也想試用此法,但該產品廠商有專利,費用昂貴,既然保險公司願意作全損賠償,也就不需要考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