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景畫廊(1-042)
清鄭澎湖大海戰
由於三藩的制肘與朝廷內部群臣的矛盾,經過多年的蹉跎,康熙皇帝終於在1683年6月17日(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下令由施琅擔任主帥進攻台灣,澎湖海戰因此爆發。

這場海戰雙方的戰略與戰術都是歷史研究上爭議的話題,首先是清軍方面,施琅多次以風信不合拒絕出動早引起朝臣的非議,甚至認為施琅是降將有二心。朝廷派姚啟聖監軍,姚主張即刻發動攻擊,但由於當時是東北季風,只能由北往南攻,因此出發地選擇興化灣。施琅不以為然,譏諷姚啟聖不懂海戰,東北季風期間根本無法逆風由南口進入媽宮灣與鄭軍決戰,因此拒絕。施琅的計畫是要等到西南季風起從銅山港出發往北攻入媽宮灣。施琅並向康熙要求全權指揮。康熙答應施琅的要求,卻派姚啟聖管後勤,等於還是控制施琅。

鄭軍方面主帥劉國軒抵達澎湖媽宮就展開陸地防禦工事的整修並安排佈置火銃,這引起後世批評劉國軒不懂海戰,用打陸戰的方式來對應施琅,難怪失敗,這是倒因為果的說法。劉國軒跟隨鄭氏三代,海戰經驗豐富,這一回突然改以陸戰為主的策略必然事出有因,那是因為此時的明鄭水軍早已非當年的實力,一方面有經驗的老將大多已歸順清軍,一方面康熙的海禁政策奏效,台灣的貿易被絞殺,資源枯竭連糧食都不足。此次進駐澎湖劉國軒手中戰艦沒有幾艘,只能徵集漁民農民與漁船商船,還得將他們的家人拘留在安平堡壘中為人質,仍然無法避免每天都有人開小差投降清軍。相較於施琅的充足準備,劉國軒毫無勝算。

劉國軒的戰略可謂險招,那就是放棄海上決戰堅守陸地等待颱風,只要施琅無法登陸就只能在海上機動,這時若來一個颱風就可藉大自然之力把清軍艦隊從海面整個抹去,對弱勢的鄭軍這遠比出海決戰來得有利。施琅堅持利用西南季風正好就是颱風的季節,關於這一點施琅與劉國軒都知道,唯一無法確定的就是颱風會不會來? 何時來? 這是當時的科技所無法掌握的。結果劉國軒賭輸了,那一年的夏天颱風竟然沒有光臨澎湖。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艦隊從銅山港出發進駐澎湖的八罩嶼,10日發生的娘媽宮爭奪戰雙方主帥都受傷,施琅被火銃擊傷左眼,林陞左大腿被砲彈打斷。11日劉國軒親自率軍攻打施琅的駐地八罩嶼不成,反被施琅在12日攻下虎井與桶盤兩嶼。真正的決戰發生在7月16日,施琅以左中右三隊各約50艘船加上後備隊80艘船,挾數量優勢採5船包夾鄭軍1船的戰術大舉出動。當天清晨受颱風外圍影響吹西北風,鄭軍處於順風優勢先攻,清將朱天貴中炮陣亡,劉國軒以為颱風要來了,結果天空一陣雷響,劉心知不妙,午後改吹對清軍有利的南風,施琅下令全軍反攻,鄭軍全面崩潰,江勝戰死、邱輝自焚,共斃傷鄭軍12,000人、俘5,000餘人,擊毀與繳獲戰船達190餘艘,此役清軍陣亡329人,傷1,800餘人。

幾乎被施琅全殲的劉國軒率殘眾從吼門(即今跨海大橋處)退往台灣,由於感覺大勢已去力主投降,9月5日降表送到施琅處,10月8日施琅來台接收,鄭克塽在承天府薙髮跪迎,從此台灣成為大清帝國的版圖達212年。

這場海戰清軍出動 24,000人,大鳥船70艘、趕繒船103艘、雙帆居船65艘,合計238艘。明鄭出動20,000人,大小炮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等各式船艦約200艘,如此規模浩大的海戰遺留在澎湖海底的沉船一定很多,未來若經過專業的探勘打撈,相信一定能找到許多相關的水下文化資產,為澎湖帶來極有價值的觀光文化財。


[歷史全景畫廊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