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全景畫廊(2-050
)
清法戰爭滬尾戰役:引爆水雷 利士比在在10月2日當晚派出工程師,在化名為法國人卡洛力(Carozzi),其實原為淡水港英國籍引水人本特利(Bentley)的帶領下,搭乘小火輪前來偵查封鎖線,清軍引爆水雷炸傷了一名法國水兵,法國人警覺這是以人工遙控引爆的雷陣,無法用技術手段排除,因此以軍艦強行突入淡水河勢不可能,才改變戰略登陸沙崙企圖佔領水雷哨,奪取對水雷陣的控制權。 本圖顯示小火輪被清軍引爆的水雷險些掀翻,船上的人因爆震被推入水中。圖中可見水雷的形式為水面的浮桶在水下懸掛著500磅的炸藥筒,以電線引爆。這與一般習見球型有許多觸角的錨雷不同,河口防禦因水深淺而且敵船航線固定,人工遙控的電發水雷比大海中用的錨雷更有效率。此外水中爆炸由於水的密度因素,同樣的500磅炸藥比在空氣中爆炸的威力更大,這就是一枚魚雷可能擊沉一艘航空母艦的原因。 淡水河口佈署的究竟是甚麼類型的水雷曾引起爭議,有人以為電力觸發的水雷很先進,清軍不可能具有這種能力,某歷史教授便斥稱電發雷說沒有證據不予採信,但證據其實是有的,點石齋畫報曾有畫淡水河佈雷圖,圖中很明顯就是浮筒下拖炸藥箱,雖然點石齋畫報很多清法戰爭的畫作很誇張離譜,但這幅畫卻非常準確,因為這完全就是美國南北戰爭河口佈雷的方式,若非專家指點不可能畫得出來。 很多人對水雷的刻板印象是一個圓鐵球上面有許多觸角,那是大海中用的錨雷,鐵球具有浮力,下方以鐵箱重物沉在水底,釋放錨鍊將圓球到接近水面位置,船艦經過碰觸球上的觸角引發爆炸。但河口防禦不可能佈錨雷,因為水不夠深,而且流速太快,一下子就沖到外海,無法形成固定的雷陣。錨雷其實比電發雷先進,因為觸角引信的製造以及讓布雷船離開的備炸緩衝功能,這些技術都不是清軍當時具備的,反而用電池或手搖發電引爆火藥相對簡單,而且劉銘傳還有德國技師幫忙。 我們由劉銘傳在滬尾成立水雷營與在油車口設立水雷哨就可看出這是人工電發雷,因為錨雷不需要水雷哨。其次錨雷才可能使用技術手段排雷,人工電發雷的引爆決定權在水雷哨,不可能這麼做,而且我們從清軍可以選擇性引爆更確定這是電發雷。尤其利士比決定放棄排雷,改為登陸奪取水雷哨的戰術轉變,答案已經很明顯,因為控制了水雷哨就能電發引爆,自動排除,讓法國軍艦從淡水河口長驅直入,佔領台北城作為與清廷談判的籌碼,這才是法軍登陸的原因。 這種電發遙控引爆水雷的做法一直到抗戰國府海軍仍然繼續使用在內河對付日軍船艦,因為對內河防禦敵船行走的路線是固定的,很容易守株待兔,尤其滬尾之役是在守軍的陣地內佈雷,還配合沈船封鎖線,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佈雷的方法。 (本圖為淡海輕軌藍海線台北海洋大學﹑沙崙﹑漁人碼頭三個捷運站中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主題壁畫之一,由新北大眾捷運公司委託淡水古蹟博物館發包製作,由姚開陽繪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