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景畫廊(1-015)
李旦與顏思齊的魍港
李旦原來是馬尼拉的富商。1603年馬尼拉發生華人大屠殺事件,25,000名華人被殺,少數的200名倖存者全都被送上槳帆船當奴隸划槳手,李旦就是其中之一。1606年6月因為中國政府的壓力,李旦被釋放逃往日本,於1607年抵達平戶,從此開啟了他海商兼海盜的傳奇。

西方人稱李旦為安德里亞·蒂提斯(Andrea Dittis),這是李旦受洗的聖名,洋人也稱李旦為甲必丹(Capitan),這是西班牙人對地方頭人的稱呼,李旦原來在馬尼拉也差不多是這個地位。

李旦抵達日本後獲得德川幕府的授權,並且與既存的倭寇集團結合,勢力範圍北從日本、經過黃海與東海的沿岸,一直延伸到菲律賓與蘇門答臘,在這個區域內不但與西方的商船交易,也互相競爭,甚至進行海上掠奪。

李旦是引介荷蘭人離開澎湖風櫃去台灣大員的關鍵人物,他還派他的得力助手到荷蘭人那兒擔任聯絡官,那個人就是鄭芝龍,這個淵源也就成為後來鄭成功要向荷蘭人索回台灣的藉口。

李旦的手下出了許多後來都是一方之霸的海盜,包括顏思齊、鄭芝龍、許心素、劉香佬等人,這使得李旦自己的兒子李國助反而無法順利接班,最後都被鄭芝龍一統天下,成為鄭成功搞「反清復明」的本錢。

接下來我們來談顏思齊,他是漳州的閩南人,因為殺人逃往日本,在日本發展致富並與李旦結盟成為他的副手。這些海盜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閩南人,其次都能操多國語言包括閩南話、廣東話、官話、荷蘭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或英語,再來他們許多都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並有聖名。不過這可能是方便他們與西方人打交道,可以互稱主內弟兄,並不見得是真心的信仰。

據說顏思齊即曾在馬尼拉的Saint Augustine 教堂受洗,教名”Pedro”,因此西方人都稱他 Chino Pedro”(中國彼得)。當時海盜足跡遍及日本、華東、華南、澳門、台灣及菲律賓、馬來半島與東印度群島等地,組成的人種有白人、黑人、黃種人及各地原住民,所以對不同的文化較有包容性。像鄭芝龍年輕居住澳門時也曾受洗,教名”Nicholas”所以也有人稱他「尼古拉 一官」。海盜信奉天主教有一個重要原因,當他們與西方人打交道時較能降低隔閡,爭取認同。顏思齊受洗的Saint Augustine 教堂於1607年建立,是菲律賓最古老的教堂,至今猶存成為菲律賓國家地標,並獲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李旦與顏思齊由於出現的時間接近,生平事蹟又缺乏充分確切的文獻資料佐證,所以曾有一種說法認為李旦與顏思齊其實是同一人,但最近已經較少聽到持此一論調的研究者。

本圖表現顏思齊與李旦在1624年因為勢力太大被日本幕府壓迫離開,率領十三艘船來到台灣以魍港為基地。其實在50年前的1574年,另一名大海盜林鳳同樣選擇魍港做基地,應該有共同的考量。


[歷史全景畫廊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