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景畫廊(1-015)
巴達維亞
巴達維亞(Batavia,今印尼的雅加達)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荷蘭人會選擇這兒做為總部與他們從歐洲來東亞的航線有關。與葡萄牙人沿著東非、阿拉伯半島經南亞到中國的傳統沿岸航線不同,荷蘭人越過好望角後並不北駛東非海岸,反而直行經澳洲南部再往東才90度左轉北上,這對當時的航海技術是個大挑戰,但航程也最短(因為地球是圓的,靠兩極走經度的距離最近,與今日民航機的大圓航線概念類似),走這條航線就必然會經過紐西蘭與印尼,New Zeeland的"Zeeland"就是荷蘭文「海陸」的意思,熱蘭遮城"Zeelandia"同樣出自於此。

巴達維亞是荷蘭人帶來的地名,其實這兒在1527年萬丹王國時代本來就叫做「雅加達」,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19年征服了它並改名「巴達維亞」(荷蘭在古羅馬時代的稱呼)。1811年英荷戰爭時英軍曾經佔領巴達維亞於1816年協議交還。1942年日軍佔領時重新命名雅加達,1949年印尼獨立,雅加達成為首都。

巴達維亞有一條吉利翁河(Ciliwung,或稱大河Kali Besar)貫穿市區中心,荷蘭人在吉利翁河的河口建造城堡與長堤,導引較小的船隻進入巴達維亞,較大的船隻在河口外有許多島嶼可以裝卸貨物或維修。在市區內吉利翁河的兩旁有優雅的建築,巨大的碼頭倉庫、運河網,甚至還有風車與開合橋這種典型的荷蘭元素,有些至今尚存。但這些水系在熱帶卻成為病媒的溫床,造成18世紀末時全城竟然三分之一因熱帶傳染病死亡,之後有錢人都遷離到郊區,舊市區中心逐漸荒廢。

巴達維亞的華人很多,勢力也很龐大,有自己封閉的運作模式,結果引起忌憚。1740年10月因糖廠失業華工的暴亂讓荷蘭總督下令屠殺,6000名華人死於非命,從此排華成為印尼的傳統,每隔一陣子就會發作一次。 時下有些人懷念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稱若不是鄭成功今日台南就會像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一樣美麗,這完全是虛無的想像,荷蘭人繼續統治台灣台南不會像阿姆斯特丹,最多像雅加達,可能還不如,因為 雅加達好歹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亞州總部,台南不過是眾多「分公司」之一,所以我們今日看印傭的角色是完全倒轉過來的。而且荷蘭人統治時代這些漢人的地位連原住民都不如, 仍然是大農場上的農奴與隨時被大屠殺的對象,郭懷一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歷史全景畫廊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