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全景畫廊(1-006)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時代」(Age of Discovery),指從15到17世紀歐洲國家的船隊在世界各處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資源和市場。 所謂「大發現」是從歐洲的角度而言,事實上那些地方本來就存在,甚至有比當時歐洲還要昌盛的文明,而且遠在「大航海時代」之前 透過陸地的絲路歐亞貿易就已十分發達,但因中間被新興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阻攔,成本與風險大增,讓歐洲國家興起另尋到達亞洲直接航路的想法, 在地圓說成熟與帆船航海技術進步後成為可能。 「大航海時代」最初由葡萄牙開始,之後西班牙加入競爭,最後雙方協議葡萄牙專往非洲發展,這導致西班牙朝向大西洋更遠方探索, 重要結果之一是Christopher Columbus (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哥倫布是熱那亞人(今屬義大利), 由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支助完成航行,這項投資在當時看不出效益,但對後來的西班報酬顯然極為豐厚, 新大陸大量的黃金與白銀被運回西班牙讓這個伊比利半島上剛從摩爾人手中解放的窮困小國一躍變成歐洲第一強國。 「大航海時代」為什麼是由葡萄牙與西班牙開始?我們看地圖就知道,兩國位居地中海西端的邊陲之地,在陸上絲路貿易的年代分不到一杯羹, 但當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興起阻斷了陸上絲路,迫使歐洲轉向西方尋求新航路時,葡西二國就成了前哨。尤其西班牙比其他國家更有優勢的條件是, 因為她曾經被摩爾人佔領達七個世紀,已經習慣與不同種族、習慣及宗教的人譬如阿拉伯人及猶太人共存幾世紀之久。(註1) 而且當年阿拉伯人擁有極高的航海技術,對西班牙的航海事業應該有相當的影響。 後來的荷蘭與英國更是與地中海利益沾不上邊,只好全力投入遠洋,才成就後來的海上霸業。如果在地中海就可以賺的缽滿盆盈, 就不會有人想去投身未知的大海。所以是地理位置決定了國家的命運。 由於「大航海時代」一開始就是以貿易為導向,所以經濟目的十分明顯,能夠形成一個長期維持的運作模式,不像只為政治目的的鄭和下西洋, 沒有經濟收入支持很容易隨人亡而政息。 Christopher Columbus一直以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北美原住民被稱為印地安人(Indian)由此而來。後來另一個義大利學者 Amerigo Vespucci (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實地調查測量聲稱這是一個新大陸,結果後世就以其名來命名為「America」。 Columbus晚年時可能已經發現自己是錯的,但仍堅稱自己抵達的是印度而不願承認錯誤。甚至有學者認為Columbus很早就知道他到的地方不是印度, 但因為他與西班牙女王簽的分紅合約是以抵達亞洲為履約條件,若是未能達成任務,所有的利益都將化為烏有,所以不得不堅持錯誤的謊言。(註2) 西班牙在獲得美洲殖民地與大量的白銀後,跨越太平洋到遠東與中國貿易就成為必然,因為這才是Christopher Columbus航海本來的目的。 與葡萄牙﹑荷蘭﹑英國繞過好望角由西往東走不一樣,西班牙是從美洲往西來到遠東的,首先他取得呂宋(菲律賓)做為基地, 然後在與荷蘭的競爭中才想到要佔領北台灣,這就讓雞籠被捲入大航海時代的國際網絡之中。 最近哥倫布成為全球「轉型正義」的對象,當然西班牙人對美洲印地安原住民的滅絕有逃脫不了的責任,但從達爾文天演論來說這可能是歷史的必然。 當年西方人對美洲原住民的邏輯是: 你們佔據土地卻生產力太低,不如讓技術較高的白人來主導,其他人當奴工就好。這種論點在現在聽來當然很不政治正確, 但現代的文青如果一手吃著美國炸雞﹑一手指著他人夸夸而談轉型正義似也太矯情,如果沒有哥倫布,舊世界不會有番藷﹑馬鈴薯﹑玉米﹑辣椒﹑青椒﹑花生﹑番茄﹑菸草等高產作物, 也不會有充足的飼料養豬牛羊與生產便宜的炸雞,如此中國不可能在明代中葉突破一億人口,今天絕大部分的人不會存在,或出生很快就因飢荒而餓死。 本圖顯示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艦隊,圖左領先的是哥倫布的旗艦”Santa Maria”號,圖右跟隨的是”La Pinta”號, 圖中遠方的是”La Niña”號。除了”Santa Maria”號是克拉克型帆船(Carrack)外,其餘兩艘都是傳統地中海帆型卡拉維爾型船(Caravell)的混和型。
(註1) Julián B. Ruiz Rivera,〈西班牙在美洲活動的演說〉,收錄於《帝國相接之處-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象論文集》,頁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