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全景畫廊(2-029
)
億載金城 到「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清朝統治臺灣已經接近200年,對於臺灣東部卻是一片模糊,官方地圖在中央山脈後方竟是一片空白,要知道當年荷蘭人統治時代,台東原住民每一個卑南村莊有多少人口是精確統計到個位數字的,清朝統治後不但沒有進步,連原有的基礎都破壞殆盡。可說清廷領有臺灣200年毫無建樹,官員多尸位素餐,連臺灣有多大都搞不清楚,還說臺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地方。 當發生「羅發號事件」或 「牡丹社事件」時地方官員無能力處理,甚至需要借助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在台的英國商人必麒麟或西方傳教士出面與原住民酋長交涉。「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才稍微注意到台灣,1874年6月派沈葆楨以「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份來台,沈葆楨之前曾任籌辦馬尾船政的大臣,有一定現代知識與洋務經驗,加上此行被授予欽差大臣頭銜能指揮地方督撫與調動軍隊,所以推動起來頗有成效。 沈葆楨來台的使命首先是加強防務,建設臺南二鯤鯓砲台(俗稱「億載金城」)與恆春縣城牆,並向歐洲採購新式火炮,船政局的法國工程師在這些工作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沈葆楨同時以防務的理由重新調整台灣的行政分區,將府城由台南遷往台北也是他建議的,沈葆楨又以落實「開山撫蕃」政策為由建議取消實施多年的渡台禁令。沈葆楨於1875年調回大陸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這時台灣已獨立建省劉銘傳成為首任巡撫,日後人們稱道的劉銘傳建設可說大部份都是延續沈葆楨的理念。 (圖說) 由沈葆楨修艦的台南「二鯤鯓砲台」,即俗稱的「億載金城」,在修築完成後運送自歐洲購入之巨砲入內安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