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丸沉沒基隆
1945年11月1日,一艘滿載一百多名遣返琉球宮古島民眾的汽船「榮丸」離開基隆港,由於東北季風風浪太大,一出港主機就熄火,加上超載,船體吃水太多造成海浪撲上甲板捲走乘客,最後船的殘骸漂流到外木山撞擊尖銳礁岩,船殼碎裂連帶罹難者的屍體都被切割絞裂開膛剖肚,經當地留駐的日本兵及村民拯救,只有23人(一說32人)獲救。最後所有遺骸利用船隻遺留的碎木柴在海灘一起火化。由於當地並未留下紀念碑,後世也很少人知道這件事。 這批琉球人並非早期的移民,大多為戰爭末期被日本政府強制沖繩與南西群島的人疏散而離開家鄉到台灣來暫避戰禍,日本政府對此有個專有名詞叫「疏開」,當時疏開到基隆的人數大約有13,00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宮古島人。戰爭結束後台灣治安惡化、生活困難,這些在台灣沒有資源可以依靠的琉球人急於返鄉,所以蜂擁搭上任何開往琉球的船隻,造成此一悲劇。當時僅8歲的洲鎌久人雙親和姊弟共6人在事件中喪生而成為家族唯一生還者。 根據當事人敘述「榮丸」排水量應該很小,極有可能是二戰末期日本為節省燃料與鋼材而大量建造的木殼機帆船,這類船台灣留下許多使用到戰後。另外根據福建方面的資料發現有一艘同樣名為「榮丸」的日軍運輸船, 1945年3月7日,6艘日軍的運糧補給船由台灣開來福建平潭,因為躲避美軍飛機的空襲進入東尾澳停泊,船上的日軍被當地的抗日游擊隊剿滅,三艘船「榮丸」、「大喜丸」、「興國丸」被俘虜, 另外三艘一艘被前來支援的美國飛機誤擊沉, 另兩艘趁亂逃走。這艘「榮丸」被俘虜後有留下照片,與木製機帆船型式十分接近,排水量應不超過百噸。(註1) 或許「榮丸」戰後被用來經營台灣沿海運輸,或被俘虜後另一艘機帆船沿用此船名, 無論那一種狀況「榮丸」是一艘機帆船的可能性最高。 戰爭結束後接收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急於將大批滯台的日軍與日僑遣返以降低壓力,他們發現在各港口遺留有大量的「大發」登陸艇(譬如在蘇澳港就發現30艘),因此異想天開利用這些船讓日本人自己駕駛到琉球,但為海軍當局否決,理由是這種登陸艇的航海能力不可能辦的到。從「榮丸」的例子來看,機帆船的航海能力遠強於大發登陸艇都會發生這種悲劇,若真的照行政長官公署的想法去做,恐怕有九成都要命喪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