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蘭特總統號沉沒事件
1976年9月1日,美國總統輪船公司的貨櫃輪「格蘭特總統號」(MV PRESIDENT GRANT)由美國西雅圖開往基隆,在基隆港航道口座標25°10'00"N 121°45'12"E處觸礁沉。9月3日進行了第一次浮揚的嘗試以失敗告終,9月16日在依靠自己的動力以及芙安(FRAN)颱風海浪的幫助下浮揚,但再度擱淺。船員棄船只有船長與兩名幹部留下,在9月21日從座標25°09'57"N 121°45'15"航向251,在崎嶇的礁岩上再度擱淺船身傾斜14.5度,一直到10月初經過多次浮揚的努力都不成功,最後在10月11日完全放棄。 這一艘「格蘭特總統號」是同名船的第4代,IMO編號6711558,於1967年由美國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英格斯造船廠(Ingalls Shipbuilding Co., Pascagoula, Mississippi)。本船原來為一艘傳統的客貨輪,總長573呎11吋、垂直間長544呎6吋、寬82呎、深45呎6吋、吃水30呎7吋。排水量21,425長噸、載重12,830長噸、總噸位14,726,貨艙容量845,020立方呎,有8個頭等艙可搭載12名乘客。動力系統為一座FW WT鍋爐、一台蒸氣透斌渦輪主機,24,000匹馬力,一台由然氣渦輪帶動的700匹馬力電動輔機,速率24節。 本輪於1972年由美國加州聖佩德羅的陶德造船廠(Todd Shipyards, San Pedro, California.)加長90呎改造成一艘貨櫃輪,規格變為總長663呎11吋、垂直間長634呎6吋、寬82呎、深45呎6吋、吃水30呎7吋。 排水量27,620長噸、載重17,477長噸、總噸位17,801,貨櫃搭載量為1,066TEU,乘員12名,可搭載45+2名學員,速率23節。(註1) 台灣在1937年12月11日曾經有一艘「胡佛總統號」 (SS President Hoover)在綠島(當時稱火燒島)觸礁,她與1976年9月9日在基隆觸礁的「格蘭特總統號」有關係嗎?可說有關係但必須說明,「胡佛總統號」失事當時隸屬的船公司名為「大來輪船公司」(Dollar Steamship Co.),「胡佛總統號」擱淺後大來公司破產經美國政府重組,才改稱「總統輪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簡稱APL),「格蘭特總統號」即屬於該公司。 其次我們可以注意到,戰前的大來輪船公司旗下的船隊都以豪華郵輪為號召,戰後郵輪旅遊的市場消失,總統輪船公司改以貨輪為主,並且在跨越貨櫃時代時將貨船改裝為貨櫃船,「格蘭特總統號」就是一例,但其實當時美國已經逐漸喪失在商船行業的領導地位,直到今天郵輪市場再度興起,也未見總統輪船公司投入。 「胡佛總統號」船名前綴為SS ,原意是Screw Ships(傳動軸帶動水下螺旋槳推進船隻),中文舊稱「暗輪」,相對於大水車外露的「明輪」,二戰前的輪船大多在船名前加綴SS。但「格蘭特總統號」船名的前綴卻是MV,意思是Motor Vessels(摩拖發動機船),通常指使用柴油機為主機的船隻,二戰後到今天大部分的船都是MV,只有蒸汽主機的船才會用SS為前綴,似乎已經改為Steam Ships的含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