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丸
「基隆丸」(Keelung Maru)是一艘由大稻埕商人劉隆修乙29,000元價格向香港訂造的小型輪船,於1904年7月5日在香港的國泰祥記船廠建造,1905年1月15日下水,2月10日獲得台灣總督府頒發的船舶國際證書, 船籍港登記為淡水港,信號符字為KBFG。(註1) 本船為單層甲板,排水量139.89噸,全木造船身長102呎6吋、寬17呎4吋、最大吃水11呎5吋,動力系統亦由國泰祥記建造,為1座鍋爐、 1台三段膨脹式蒸汽機,公稱馬力28,單軸單槳暗輪型式。 「基隆丸」的使用情況不詳,在戰爭結束時其船殼被棄置於基隆港濱町沙灘上,機器設備多已不存,可能為人偷竊變賣。基隆港務局發包振東公司打撈,1946年完成之後,又由振東公司以10,000元價格買下廢船拆解。(註2) 由於「基隆丸」較早被處理,所以後來的公文都不再見到「基隆丸」列名其上。 日本戰後留置台灣的沉廢船隻數量很多,當時政府高層是希望盡量修復以支應戰後復員的需要與充實國力,但是這與基層單位與民間的態度是矛盾的,因為撈修需要技術與資金,這在戰後的國民政府是雙缺的,都要基層單位自己想辦法,因此成為沉重的負擔,而且一旦修復就成為列帳的資產,還多了管理上的責任。反之若當廢鐵拆解,不旦可以變賣獲得暴利,還一勞永逸無從追查。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使得絕大部分的日船都被基層列為無法修復只能拆解。 不僅輪船,當時接收的飛機、車輛、工廠、機械等都有類似的狀況。此外日本戰敗投降後社會秩序管理系統崩解,許多沉船還沒有被政府列管之前就已經被當地民眾侵入偷竊值錢之物變賣,原來能修復的也變成「無法撈修,請准解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