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西村潛水艇
網路上流傳「日本首艘有人潛水艇在基隆的鍋爐廠建造」,這裡指的應是「西村深海研究所」於1929年在基隆試製的深海探測潛水載具。所謂「日本首艘有人潛水艇」之說太過誇張,事實上日本海軍在1905年日俄戰爭時就已經引進美國人的「霍蘭潛水艇」在日本組裝並組成10艘的潛水戰隊,在世界海軍算是先驅,一次大戰時就已經能自力建造2,000噸級的大型巡洋潛艇,建立龐大的潛水艦隊。「西村潛水艇」較正確的說法應是「日本首艘深海作業潛水艇」,用於採集珊瑚的作業,這正是「西村深海研究所」的業務範圍。

「西村潛水艇」是由「西村深海研究所」的老闆西村一松設計並因此得名。 設計完成後本來想委託三菱造船所建造,但被婉拒才在基隆尋找的一家鍋爐工廠花了一年時間在1929年完成一號艇,在宜蘭龜山島海域做潛航測試訓練之後根據一號艇的經驗建造二號艇。這艘二號艇排水量24公噸,艇身長10.78米、寬1.83米,水面航行使用柴油機速率6節、水下航行以充電電池驅動電動機速率5節,潛航深度350米、最大潛航時間10小時,乘員4至6人。深海作業潛艇與軍用潛艇最大的不同是艇艏有玻璃窗,並在前方有2根機械作業手臂能在海底進行採集作業。

「西村深海研究所」的資源在二戰時期分別被日本陸軍與海軍徵用。陸軍將之使用於潛航輸送艇的設計,海軍則在廣島吳海軍工廠根據西村二號艇修改建造了3746號與3747號兩艘艇。戰後的50年代,台灣的保密局(前身為軍統局)曾研製一種小型潛艇用於金馬前線突襲大陸,其形體與西村潛艇頗為類似,不確定是否曾引用西村潛艇的技術或材料。

「西村潛水艇」如果好好研究的確可以成為基隆特殊的歷史文化元素,但不宜過度誇張稱其為「日本首艘有人潛水艇」,因為這很容易證明並非事實,然後連原來真實的部份都一起被推翻,就弄巧成拙了。


(圖說) 「西村深海研究所」於1929年在基隆試製的深海探測潛水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