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雞籠大海嘯

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6年11月23日)晨9:45台灣北部發生大地震,同時引發海嘯。根據任職於總督府的日本礦物學家岡本要八郎於1913年發表的研究「同治年間に於ける金包里附近の地變」中有精確具體的描述:

時間:10:00,先劇烈地震,接著沿岸發生海嘯

地震:由南方(硫磺山)向北方發出巨響

海嘯:地震5分鐘後海面變乾,30分鐘後,距海岸4、500公尺遠的海面顯出海底。一小時後發生海嘯,海水淹至磺港、水邊尾,浪高二丈(約6公尺)。金包里街、八斗仔亦浸入海水

土地下陷:三界壇、跳石、磺溪頭ㄧ帶,陷落二丈三尺(7公尺),鄰近地區地面少許下陷,多處發生龜裂,尤以三界壇、磺溪頭最多。海中燭台岩陷落一丈許。震前,岩石基地凸出一丈(3公尺)

山崩:火庚仔坪頂及頂角庄三重橋硫磺山邊較多

湧泉:磺堀噴出四丈溫泉;水尾庄有一處(今原野)、磺港海邊有一處(今砂地),連續三天猛烈湧出溫泉,高三丈

區域:八斗仔、金包里至三界壇災害最嚴重,大坪與阿里磅災害不多。基隆、滬尾(淡水)、士林、小基隆(今三芝)亦有災害

餘震:金包里一天十餘次,至清曆翌年一月間仍有小地震

災情:地震損害房屋百戶、浸水房屋200戶,金包里、磺港、水尾、其他村落過半房屋全毀

死亡:金包里400人、水牛30頭、豬300頭,海嘯捲走7、80人 (註1)

此次地震連上海都受到影響,全部的死亡人數達到4、5萬人。除了官方留下紀錄,當時西方媒體也都有報導,所以資料相當豐富。其中有趣的是淡水廳志中提到:「雞籠山以肖形名。同治六年,地震崩缺,改名奎臨。」(註2)


(圖說)本圖表示海嘯由八尺門水道湧入,由於窄口的效應讓浪頭更高,將戎克船拋升過頂,最後落入港內被海浪擊成碎片。'



(註1)岡本要八郎《同治年間に於ける金包里附近の地變》〈台灣博物學會會報,1913年10月〉,頁168-169
(註2)陳培桂編《淡水廳志、卷四、煤場》〈1871〉,編號137。為何稱「奎臨」?根據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基隆山(編號24資料)稱:「災難彷彿天上奎星降臨,故當時文人亦稱呼基隆山為奎臨山,簡稱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