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國井
1866年清廷在福建馬尾成立船政局,在法國技師協助下開始建造輪船,隨著船隻陸續出廠營運,燃煤供應的問題也被提上檯面。雞籠距離福州最近,且出產如此優質的海軍煤,自然是最佳選擇。

1867年繼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楨提出:「中國之煤、中國自行開採、供中國輪船之用」的理念,先遣馬尾船場的煤鐵監工法國人都逢( M. Dupont)來雞籠勘查。沈葆楨在1874年來台任職時也曾到過雞籠視察,他形容雞籠:

洋樓客棧,闤闠喧囂…..通商之後竟成都會,且煤物方興,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訟事尤煩,該處向未設官,役非佐雜微員所能鎮壓」

可見雞籠之興盛與煤脫不了關係。沈葆楨因此奏請設雞籠通判,並將「雞籠」改名「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註1)

1875年沈葆楨委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介紹的一位英國籍礦業工程師翟薩(David Tyzack)來到台灣探勘,從滬尾、八里岔到雞籠看遍所有產煤地點,最後建議以雞籠附近的老寮坑(八斗子附近)為目標。

老寮坑屬於深澳坑煤帶,根據林再生編篆的「基隆煤礦史」中對本區煤層的敘述:

深澳坑煤帶由石底層構成,位於田寮港與深澳坑兩段層以北及雞籠港以東之臨海山地(砂子園、八斗子、深澳山腳一帶)。地層走向以北70~80度西為主,傾斜與東南或西南,,傾角在10餘度到20餘度之間,此地域石底層之本層煤最有開採之價值,煤厚達0.9公尺,且因磐性良好少有變化。自清朝之私採煤窯及開掘官煤因而興盛一時。(註2)

沈葆楨批准了在老寮坑開辦西式煤礦,同時派翟薩回英國採購全套機械式採煤設備及組織開礦的工作隊伍赴台灣雞籠。1876年正式開採,1877年發現煤層,至11月官煤廠完工時每天產煤30~40噸,翟薩預估以後日產煤可提高到200噸。當時礦坑鋪有長度2,346碼的輕便軌將所產之煤送至八斗子海邊的煤港碼頭。

這條輕便軌道是廣義上台灣的第一條鐵路,設計者為英國人摩利臣(Gabriel James Morrison),原來使用獸力,後來劉銘傳時代還曾由德國霍恩索倫製造的蒸汽火車頭拖運。

不過由於外籍顧問無法指揮採煤工人,當地氣候與衛生條件惡劣影響人力資源,主管機關煤務局腐敗不作為,八斗子通往雞籠的運煤鐵路始終不能完工,只好用駁船由八斗子運往牛稠港暫儲等待轉運,但夏季颱風與冬季東北季風都要停航無法運出,造成煤炭堆積煤井阻礙生產。

官煤井雖然用了英國機器,但採煤法卻是傳統的,使得採煤的實收率只有30%,剩下的60%餘殘留坑底。此外煤務局本身經費卻以每年50%浮濫增長,官員隨意抬高煤價,洋商望而卻步,種種問題讓台灣官煤局陷入失敗的境地。 (註3)

劉銘傳來台後即遭逢清法戰爭,法艦進攻雞籠,劉銘傳下令破壞八斗子煤廠機械,灌水入坑並焚燒15,500噸存煤。煤場遭受重大打擊,雖然戰後勉強修復,但因問題如舊,最後呈停頓狀態。1889年時劉銘傳想官辦民營委托外商接辦,總理衙門不准,反而被吏部奏請革職。繼任邵友濂來裁退人員於1892年停辦。煤務局總共存在了12年,只生產了20萬噸,(註4)如果根據翟薩當初預估每天200噸的產能,只有四分之一的達成率。

官辦煤務局結束後沒有留下甚麼資料文物,其遺址即所謂的「清國井」。


(圖說)由於到雞籠的運煤鐵路一直未能興建,官煤只能用輕便軌台車推到八斗子煤港用駁船運到基隆港內暫儲於牛稠港倉庫。夏季颱風或冬季東北季風就中斷。



(註1) 台北擬建一府三縣摺頁第五十六
(註2)林再生《基隆市煤礦史》,頁40
(註3)同前注,頁74
(註4)同前注,頁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