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法戰爭: 法軍公墓
1885年(光緒11年)6月9日,清法雙方在天津簽定「清法越南條約」,清法戰爭結束, 6月11日孤拔病逝於澎湖,6月21日法軍全部撤離基隆,7月22日全部撤離澎湖,在基隆與澎湖留下許多陣亡或病故法軍的墳墓(法軍另外在馬祖與普陀山還有墳墓)。 基隆的法軍公墓位於大沙灣舊砲臺西側,占地四百多坪,旁有石牆環繞。法軍墓葬估計約在兩百至七百之間。雖然法方在和約談判時要求中國政府保護,但墓園的管理權並未移交給地方官員而是交給基隆海關的英國籍雇員,另照會地方官府禁止兵民人等入內破壞,因此有人批評這是清政府漠視領土主權的完整,而讓法軍公墓形同「租界」。 從法律上來說未必能這樣解讀,因為海關是大清帝國的政府單位,海關的英國雇員也是大清的政府官員,所以並無涉及治外法權的問題。而法軍公墓的存在在談判時是引用了淡水的西方人墓園的先例,所以也不是沒有根據。當然真正的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法方不信任中國地方官員的管理能力。到了1895年乙未戰爭,抗日義軍對基隆的法軍公墓大肆破壞,到了日治初期只剩下三、四座墓碑了,今日我們見到的「法國公墓」,是法國政府與日本總督府協商共同修建,於1910年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