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會犯基隆
小刀會最初為中國民間攜帶小刀自衛而形成的組織,原無政治或宗教色彩,主要在江蘇、安徽、福建、台灣一帶活動,最早約於乾隆七年(1742年)出現。這個民間組織在太平天國之亂時趁機坐大,竟在1853年(咸豐三年)連續攻克漳州、同安、廈門、漳浦並在廈門建立了政權。領導人為自命為「漢大明統兵大元帥」的黃位(又名黃威),其侄黃志信擔任糧草官。

1853年上海小刀會的劉麗川也發動暴動佔領了上海縣城與嘉定,後來由於清廷以轉讓海關管理權為誘惑讓原來支持小刀會的西方國家轉而支持清廷,1884年底法軍艦隊與清軍開始進攻,1855年初上海小刀會潰散。

福建方面由於清兵於1853年10月11日反攻,小刀會喪失廈門根據地,黃志信遠走印尼三寶瓏,黃位則在次年夏天率船隊先到蘇澳再到雞籠,占領後到處收刮甚至遠達金包裏、馬鋉一帶,同時南下進攻竹塹。駐臺清軍無力抵抗只得請霧峰林家的林文察招募鄉勇二百多人北上會助戰,1854年9月7日在進攻雞籠的戰役中斬殺小刀會成員400多人,擄獲槍砲械無數,收復了雞籠,這是林文察由地方進入中央的轉捩點。而由於雞籠的小刀會戰事死亡者眾,這也是後來雞籠姓氏輪值中元普渡傳統的緣由之一。

根據《臺灣通史 卷三十三》中說:「咸豐四年夏五月,小刀會黨犯臺北,破雞籠城」。由於過去常說雞籠無城,那麼連橫說的這個城到底在那裡?是和平島上西班牙人遺留的聖薩爾瓦多城嗎?非也!此處所稱的「雞籠城」其實是指城隍廟旁的石圍,一種具有防禦工事性質的簡易城牆。很巧合的是6月29日美國培里提督派遣阿波特上校(Capt. Joel Abbot)率領「馬其頓人」號 (USS Macedonian) 與辛克雷少校(Lieut. Com. Sinclair)率領「沙布萊」號(USS Supply)自日本來到雞籠勘察,正好就是這個時候,他們看到當地居民在石圍中備戰的情況並留下文字紀錄:「這座城鎮的兩端都被城牆和塔樓保護著,他們每天都在期待來自廈門的小刀會反叛分子的襲擊,經過一條長橋的盡頭,橫越溪流而來,在它落入海港之前,進入低矮的便門,這是通往基隆的入口。來到裡面,我們再次陷入了中國街道的恐怖之中。…..」

美國人所記錄的溪流,應該是旭川,由此我們大概可以判知石圍的位置,這個石圍可能在1842年,即鴉片戰爭吶爾不達號事件英軍來砲轟二沙灣砲台當時就已以磊石方式建成,不過小刀會佔領雞籠期間也曾增建石圍以防備清軍來襲。

黃位戰敗後於1858年再度來犯,再失敗後撤往越南然後遠遁印尼與先到的黃忠信會合。黃位在印尼終老後,黃忠信根據其遺願於1895年(光緒21年)將遺骨運返福建故里與元配曾氏合葬,並在當地出資興建開興宮。黃忠信在印尼開設「建源棧」商行發家致富,其孫女黃蕙蘭嫁給民國初年外交官顧維鈞,因為黃家富有,顧維鈞一切排場包括華服、豪車、住所、宴會,甚至大使館裝修都由她出資,讓當時貧窮的中華民國在外交場合爭足面子。


(圖說) 進犯雞籠小刀會的船隻停泊在石圍前的灘塗地,要登岸必須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