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 基隆週邊戰役

(圖說)從1884年11月到1885年3月,法軍與清軍在基隆周遭的山區進行多次拉鋸戰,雖然造成清軍慘重死傷,但法軍仍然無法突破防線進攻台北城。

在法軍佔領基隆之後也佔領了獅球嶺砲台(Fort Tamsui,法軍稱之為淡水砲台),11月1日曹治忠曾率1,200名湘軍襲擊獅球嶺失敗。11月11日法軍一個營進攻暖暖,未能達成目的。12月12日在齒型高地爆發爭奪戰,清軍損失慘重但仍失而復返,守住齒型高地。雙方繼續增兵,法軍獲得971名非洲軍團的增援,清軍則自卑南登陸了600名銘軍正兼程趕到。到了次年的1月10日又發生竹堡之役,法軍死傷慘重被迫退卻。

經過多次死傷慘重的戰役,法軍只能困守基隆港毫無進展,進攻台北城成為遙遠的夢想。此時孤拔體認到在台灣已無法進行陸戰,但法國政府由於正在與清廷談判,希望孤拔在基隆至少獲取一場勝仗以為籌碼,又繼續增援1,000名外籍兵團抵達基隆,於是爆發第一次月眉山戰役。

根據法國軍官E. Garnot中尉的記載如下:
「1月24日,由四個隊伍所組成約1900名士兵的軍隊在大沙灣集合。準備第一次月眉山戰役。

1月26日清晨,濃霧瀰漫著整個谷地,那些山峰好比沉載於海上的小島,我們只好等濃霧散去再恢復軍事行動。9點左右,天氣放晴了,中國人開始猛烈的砲轟我們,我們其中一路人馬400人由八斗子海陸襲擊深澳坑,並成功打下。另外三隊主力攻月眉山,直攻大水窟、圓窗嶺,中國人潰不成軍。

1月31日,我方防禦工作大部分已經完成。這天晚上,中國人又攻了回來,當夜11點,敵人受著喊聲和樂器的鼓舞,嘗試三次衝鋒,好幾次我方不得不使用刺刀。將近四時左右,屢次進攻的敵人在混亂中均被我們擊退了。由於良好的防禦措施,這次戰鬥我方只損失一人,而中國人方面則留下了200具屍首在戰場上。第二天,在距離中隊不到20公尺的地方,發現了60具敵人屍首,其中有一位歐洲人和好幾名中國官員。從孤拔將軍那邊得到的情報,從1月25日到2月1日,敵人全部損失達700人。」 (註1)

第二次月眉山戰役在3月4日爆發,清軍各路皆敗,僅林朝棟的棟軍守住陣地,並掩護湘軍撤退至基隆河南岸,由於大雨溪水暴漲,法軍被阻止在北岸。在此同時,法軍在越南北部被廣西提督馮子才打的大敗,也就是諒山之役,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下臺,法國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了「軍費議案有優先權」提案。新政府決定設立停損點,以保住做為越南宗主國的地位為優先,占領台灣成為不現實,也不再具有優先性了。3月14日法國政府作成決定放棄基隆,停止增援,命令孤拔攻佔澎湖,加強封鎖台灣,基隆戰役才告結束。



(註1) [法]E. Garnot著,黎烈文譯,《法軍侵台始末》(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