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班牙人遠征雞籠的艦隊
西班牙人早在1598年夏天就進行了第一次的征台行動,共出動兩艘船搭載兵員200多人在薩瑪第奧(Don Juan de Zamadio)的率領下從菲律賓出發開往臺灣,中途季風不配合無功而返。當年9月豐臣秀吉去世,征台之議暫緩。(註1) 1626年馬尼拉總督舍望誹(Fernando de Silvea)派出卡冷貓(Antonio Carreño de Valdes)率領率槳帆船(Galley,或稱大划船)2艘,戎克船(Junk,即中式帆船)12艘,搭載兵士300名(包括100名西班牙人200名黑人及Pampanga(中譯「邦板牙」)來的人)(註2) 於2月8日從馬尼拉的Cavite(中譯「甲米地」)出發,在北呂宋過冬,5月4日自北塞戈維亞省(北呂宋)的Bangue (中譯「班吉」,或譯「萬圭」)啟程,7日抵達台灣南端,經過San Lorenzo(中譯「聖老楞佐」,土著稱Catinunum,即今日的蘇澳)與Santa Catalina(中譯「聖加大利納灣」,即蘭陽灣),於10日到達灣北端的Punta de Santa Catalina(中譯「聖加大利納岬」,即今三貂角),海灣後的Santiago (中譯「聖雅各」,或「三貂」)是船隊抵達台灣最先見到人煙的村落。 (註3) 由於聖加大利納岬太過狹窄停泊不易,所以Bartolomé Martínez神父(V. Rev. Bartolomé Martínez, O.P. ,中譯「馬丁略」)與主駕駛Pedro Martín Garay (加隸)率領兩艘槳帆船先行北上偵查。偵查的船隊離開聖加大利納岬泊地後經過一個明顯的地標Punta de Monos(中譯「猴角」,即今鼻頭角),然後發現一個名為Babatangan的小海灣,約1「里格」 (註4) 的航行後發現一個港口,西班牙人將之命名為Santísima Trinidad(中譯「聖三位一體」,即今日和平島,昔日稱雞籠),隨即通知其他船隻跟隨進港 ,16日在島上舉行佔領儀式,隨即開始築城,城名San Salvador (中譯「聖救主城」,或「聖薩爾瓦多城」),並建砲臺4座。 (註5) 此處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如果西班牙人已經擁有Hernando De Los Rios海圖,知道雞籠港灣的存在,並且知道那兒可以讓許多大船停泊避風,為何征台艦隊還會在三貂角停留,甚至以為可以成為基地,最後才發現不適合而離開? 其次Bartolomé Martínez神父與主駕駛Pedro Martín Garay先到雞籠港灣發現適合停泊,之後是如何通知其餘船隻跟上的?雞籠港與三貂角至少五個小時的航程 (註6),以當時的通信工具彼此能建立起聯絡嗎?是採用煙火?放炮?信鴿?或是原船開回通知?文獻沒有說明。 再者目前的文獻都沒有說明西班牙征台艦隊到底是由八尺門水道還是大口進入雞籠港。由於西班牙艦隊是沿台灣東岸航行,所以他們應該會先看到八尺門水道,而西班牙艦隊的兩艘槳帆船與12艘戎克吃水都很淺,進入八尺門水道應無問題,有非得繼續航行繞過社寮島才入港不可的理由嗎? 可能Hernando De Los Rios海圖過於粗略,無法提供近岸航行所需的資訊包括海岸地形與水深,因此征台艦隊仍不免摸索前進,甚至誤以為三貂角是雞籠灣,在航海科技尚未十分完善的當年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