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薩爾瓦多城主堡
聖薩爾瓦多城的設計師Nicolás Bolen原來是遠征軍的砲手,留在雞籠擔任此項工作是因為他具有火炮攻防規劃的專長。波領原來年薪200披索,馬尼拉總督顯然對他的工作很滿意,兩年後將他的年薪調整為250披索,當時雞籠的長官年薪也才516披索。(註3)
聖薩爾瓦多城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座稜堡,分別是左前的「San Antonio Grande」(聖安當大稜堡)、右前的「San Antonio Chico」(聖安當小稜堡)、左後的「San Juan」(聖若翰稜堡)、右後的「San Sebastián」(聖巴斯地盎稜堡)。一般這類城堡在轉角處會設有圓型亭子狀的瞭望哨,但不確定聖薩爾瓦多城有沒有。
由於工程浩大材料缺乏,直到1636年只有面向外海的「San Antonio Grande」與「San Antonio Chico」是完全石造的稜堡,面向海灣內的「San Sebastián」只有底部是石造的,至於最靠內的「San Juan」則完全是木造的。不過到了1638年似乎已經有了改善。(註4)
聖薩爾瓦多城是陸續完工並經過多次拆毀,所以4個稜堡同時存在的時間很短,此外護城河也是荷蘭人來進攻前才挖掘注水,所以聖薩爾瓦多城大部分時間都不像本圖所呈現的模樣。
原來雞籠島與港區泊地統稱為「Santísima Trinidad」(聖三位一體),主城堡被命名為「Fort 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城」,或以意譯為「聖救主城」),不過不久之後「Santísima Trinidad」的名稱就消失了,「San Salvador」既是城名,也是島名。
「聖薩爾瓦多城」雖然中文翻譯習稱其為「城」,但實際是「堡」,在十六七世紀的歐洲與殖民地習稱為「護堡」(citadel)。通常是4座稜堡的方形堡壘,緊貼著一座城市而建,兩這關係就像一個城市分為大小兩個部分一樣。如馬尼拉的聖雅各要塞(Santiago)、甲米地的聖腓力堡(San Felipe, 1595)、怡朗要塞(1616)、巴達維亞要塞(1619)、媽港的聖保祿山城(Sao Paulo de Monte, 1620)、漁人群島要塞(1619)、大員的熱蘭遮城(1624)、雞籠的聖救主城(1626)、棉蘭老三寶顏的聖若翰要塞(Fuerza de San José 1635),最後兩者有若孿生,幾乎建於同時,也有著共同的命運(註5)。Fuerza de San José在1734年因為聖母顯靈神蹟改名為Fort Pilar,該城堡今日尚保存完好,是研究雞籠聖薩爾瓦多城的重要參考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