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投硫磺礦
台灣北部盛產硫磺,主要產地在北投與金包里,出口港以淡水為主。硫黃在西方人來到之前就已經在開採,銷往中國做為砲杖與藥材之用。 據16世紀末浙江吳興人慎懋賞寫道:「雞籠國、淡水國俱出硫黃,杭人販舊破衣服換之,俱硫土載至福建海澄縣。」西班牙人來台前淡水的沙巴里人(Taparri)也販賣硫黃給漢人與中國官員。荷蘭人佔領雞籠時仍然持續,許多是未申請執照的漢人甚至福州官員的船隻來此載運硫黃,此交易圈延續到清初,1697年郁永河來台就是為了採購硫黃。
硫磺是製造黑火藥的重要原料,在當時可說是戰略物資,成為各方爭奪的目標。何斌勸說鄭成功攻打台灣時就以「台灣沃野千里,雞籠、淡水有硝磺」為說辭。(註2) 大量使用火砲的荷蘭人與西班牙人自然也不會放過,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誌》,從1640年底至1644年有許多關於華人在北投採硫磺自淡水出口給荷蘭人的詳細記載。譬如1640 年 12 月 6 日《巴達維亞城日記》載: 須知1640年當時淡水還是西班牙人統治的領域,竟讓敵對的荷蘭人如入無人之境的來此採購硫磺,可見當時西班牙防守淡水的兵力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在現代火藥發明之前對硫磺的需求始終存在,荷蘭統治台灣末期大陸發生明軍對抗滿洲人南侵的戰爭,火藥的消耗讓硫磺的需求量更大。
(註1) 翁佳音,《解碼台灣史》(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17),頁56-57。 (註2) 《巴達維亞城日誌》,第2冊,頁38。 |